搞航空的人都爱逗自己,“江山代有才人出,各领风骚五分钟。”可真要说起咱们家歼-20,别看它如今在蓝天上搔首弄姿,英姿勃发,其实这孩子的身世挺复杂,有那么点像电视剧里辈分绕三档、前尘恩怨一堆的家族传奇。你信不信,这个征服空天的新贵,他的根竟然能追溯到45年前、那个雪冬里只有纸和梦想作伴的日子?歼-9,听说过没?当年没上天,却差点把整个航空圈都搅了个底朝天。“升限26公里、速度2.6马赫”,看着都要嘴角一抽,谁敢信这不是吹出来的?
凡事一出场就吊大家胃口,难免让人心痒痒。那会儿601所的文件柜下面埋着一沓泛黄的图纸,纸头上“升限26公里,时速2.6马赫”几个大字横行,西方朋友拿到情报都在笑:哎呦,这中国人是不是脑袋让寒风给吹迷糊了?可说来神奇,老外质疑归质疑,咱自己乐呵呵地钻进实验室,风洞里呆到晚上都懒得吃饭。为啥?不服气呗!别看设备寒酸,心气可比天还高,大家伙儿闷头琢磨着,就整一个高空高速截击机,瞄着跟国际一线选手硬碰硬。
也许你会问,就凭那会儿的家底,真能二话不说干出这样“离谱”指标?没有点愣头青的猛劲,还真不行。那时候,世界舞台上主角轮番变脸,F-106、米格-25这些响当当的角色都快跑出画面,可咱们还在提着个涡喷-7苦哈哈地较劲。不解决动力问题,啥都甭提。就是这股“差一点、差一点”的不服气,催着成都的611所和沈阳的601所,一路头铁,愣是把一个又一个奇思妙想掰碎了往新飞机上怼。你猜他们想过啥?要不核动力算了!(脑补一下万米高空咆哮的核反应堆……满天都是科幻片既视感。)
故事到这还没变成传奇,但是“鸭式布局”这一新鲜玩意儿,说真的,可不是谁都敢第一个吃螃蟹。配置大三角翼还得“静不安定”——简单点说,就是明知不好开也要往死里优化,只图让飞机能在天上耍大风骚的骚操作。可你别觉得这接连起飞的拼劲傻乎乎,流到今天,谁还敢嘲笑?
当然了,理想归理想,现实里风洞试验的数据分分钟打脸。各种什么后掠翼啊、三角翼啊、无尾布局啊,风洞里的机器没少嗡嗡响,每秒钟烧掉的钱可能比你一辈子的工资都多,可烧出来的,往往还是一脸问号。搞飞机就是这样,图纸上成了,真飞起来才知道自己跟风追月还差八百里地。这回倒也是,前期弯子绕了一圈,最后真到了“上天”的关口,还是不得不低头:发动机不给力,材料不够硬,世界早就变了,时代风向也转了,雷达、隐形、数字飞控搅进来,光追求极限的高和快已经不够用了。
1980年,“双26”光荣毕业,项目就此打住。传奇未竟,但好歹走进了历史的档案室,没有留下“血本无归”;捡回的是啥?一车子新理念、大把技术数据、还有一批在风里雨里不服输的人。这东西说白了没白忙,十年吃一堑,未来造大船。你瞅瞅,歼-9鼓捣那套“鸭式+三角翼”不是白搭,成了后来歼-10“猛龙”身上的技术DNA。
话说回来,歼-10最早登场其实都不声不响,像极了江湖新秀。1984年,成都611所默默启动了项目,负责人宋文骢,这名字你得绕嘴念几遍才记牢。其实他和那批伙伴一腔热血全用在了歼-9铺下的路上。鸭式气动、静不安定、还有早期对数字飞控“要命”特性的打磨,就像老唱片一样,一路传承。终于1998年,歼-10首飞成功,真是“春风拂面疑无路,猛龙横空一声吼”。咱重三代机,眼神都亮了。
可如果你觉得到了歼-10,咱中国空军技术就吃饱喝足高枕无忧,那还是太嫩。真刀实枪的时代,谁不是一步踩着刀锋跳过去?其实,“飞得又高又快”真的不再是顶流。泥里翻腾的小伙伴到现在都知道了——拼航电、拼隐身、拼数字化中央神经系统才是王道。歼-11B装上全权限电传飞控,说白了,这才帮下一代战机打下芯片和算法的根,妥妥的“灵魂工程”,谁用谁知道。
画面终于拉到2011年一月,一道黑色的闪电划破成都的天际,那是歼-20。你甭问为啥一经亮相所有圈内圈外的人都噤声——自信,气场两米八,浑身都是“史诗级大招”。更有趣的是,歼-20这身装备明明站在未来,看着就时髦到犯规,但你要扒拉他的血统,里面还有双26那种“天马行空”的迷之自信。这不,一路走来,鸭式布局、综合航电、飞控架构,没一样不是几十年前在风洞、图纸、代码上哭着喊着推敲出来的。你说他是“把前辈们的梦还了个清单”,一点不夸张。
到这,真有点像宫崎骏片尾的大合唱。又想到那场1978年的冰天雪地,在601所档案馆一角,一伙画图纸的工程师合上文件夹,彼此看着对方脸上的倦意和倔强,拿命敲下的梦想,虽然那天搁浅了,但早就把一代人点燃。技术可以遗忘、型号也能更迭,但骨子里的那种“不信天命”的气质,哪怕隔了几十年,穿过风洞、穿过计算机,最后都长进了歼-20的骨骼里。
你想想,歼-20就算飞得再凶,每次起飞还不都是撩过那些早年模型搅动的空气?哪怕脸上挂满高科技的自信,身后还是一堆白发工程师当年的不眠夜。他们琢磨过的每一道数据、推演过的每一行代码,通通都变成了今日的“青云之志”。这份“星辰未到,踪迹已生”的诗意,说再多也不多余。
其实吧,归根结底,航空强国不就靠一茬又一茬死磕技术、追梦的疯子养起来的?就像那句俗得掉渣却又超贴合实际的大实话——“想飞得远,又怕风吹得猛,就得从最初吹动树梢的那口气做起。”歼-20之所以能在世界面前摆出自信的姿势,说白了,是歼-9、歼-10这几代人的累积和超越。
现在的我们再去看45年前档案室里那份没下水的“梦之蓝图”,突然就明白了:失败不可怕,可怕的是被失败吓破胆。那些翻过的旧纸张,是如今昂首翱翔的翅膀。有时候,造梦比拥有更有力量。
你怎么看?你觉得今天的国之重器里,能不能找到你自己的梦想和执着?你的追梦路上,有没有一段“虽未成但已无悔”的高光时刻?欢迎来聊聊。
本报道旨在倡导健康、文明的社会风尚,如有版权或内容问题,请通过官方渠道反馈,我们将第一时间核查并调整。
东南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-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-个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