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果喜欢我的分享,记得点个关注哦!这样下次就不会迷路啦~创作需要动力,感谢大家的支持!
短短八年,新生儿数量直接腰斩,从近1800万掉到950万,这数字背后,不是年轻人不想要娃,是连养活自己都费劲了啊。
01
这事儿吧,还得从一组数字说起。
2024年的人口数据一出来,很多人心里都“咯噔”一下。
全年新出生的人口,勉强超过950万。
可能很多人对这个数字没啥概念,这么说吧,就在2016年,全面放开二胎那年,这个数字还是将近1800万。
短短八年,直接打了对折,说腰斩都算是客气的。
更要命的是,2024年全国死亡的人口,比新出生的还多出100多万。
这说明啥?
说明咱这人口总数,是在往下掉的,而且这口子是越拉越大了。
以前咱们总说,咱们有“人口红利”,人多力量大。
现在这“红利”眼瞅着就要变成“赤字”了。
这警报,其实早就响了,只不过这次的声音,格外刺耳。
02
在北京一家互联网公司上班的李阳,一个典型的90后,看到这数据的时候,正对着电脑算房贷。
他跟他媳妇儿,不是没聊过生孩子的事儿。
可每次一聊,最后都绕回到钱上面。
“月薪六千,房贷就得还四千五,剩下的一千五,俩人吃饭通勤都不够,哪儿敢想孩子?”
李阳的这话,挺扎心的,但这就是大城市里很多年轻人的真实写照。
他闲着没事用手机上的育儿计算器算了笔账,不算不知道,一算吓一跳。
根据一些机构发布的报告,在他那个城市,把一个孩子拉扯到大学毕业,平均成本是68万。
这还只是平均数,要是想让孩子上个好点的兴趣班,学点才艺,那这数字还得往上翻。
68万,这个数字对他来说,就跟天方夜谭似的。
这笔钱,都够他们家那套小房子的首付了。
为了这首付,两家老人已经把养老钱都掏空了。
再来一个68万?想都不敢想。
所以,当他看到新生人口跌破一千万的新闻时,心里反而更踏实了。
“你看,不是就我一个人这么想的,大家都一样。”
他这句话,透着一股子无奈,也透着一种“抱团取暖”的悲凉。
03
说实话,国家也不是没着急。
从2016年的“全面二孩”,到2021年的“三孩政策”,政策的口子是一开再开。
为了鼓励大家生,各地也算是拿出了点“真金白银”。
又是发生育补贴,又是延长产假的。
就拿国家层面来说,2025年开始,生一个孩子,每年能给发3600块的补贴,一直发到3岁。
听起来挺美的,是吧?
可这点钱,在巨大的养育成本面前,真的就是杯水车薪。
家住武汉的张敏夫妇,就给记者算了笔细账。
孩子刚出生,每个月奶粉、纸尿裤,固定支出就得2000块。
这还是挑的普通牌子,要是想给孩子用点好的,那费用还得往上涨。
一年下来就是2万4。
那三千多的补贴,还不够两个月的奶粉钱呢。
更别说孩子一岁以后,要是老人带不了,就得送托育。
普惠的托育园?对不起,名额比春运的火车票还难抢。
想上?行啊,排队去吧。
全国3岁以下婴幼儿近3000万,但托位总共才480万个,这比例一看就头大。
抢不到咋办?
只能去私立的,一个月3500块,这还是中等价位。
你再算算,一年又是4万多块钱进去了。
张敏翻着手机里的购物记录,苦笑着说:“这两年,你发现没,啥都在涨价,就工资不涨。奶粉、纸尿裤的价格,比两年前贵了快两成。那点补贴刚到手,一转眼就被物价给抵消了。”
钱发到手里是热的,可心里是凉的,这点钱连个响都听不见。
04
钱的事儿还只是第一关。
更让年轻父母头疼的,是配套资源的严重滞后。
就像刚才说的,普惠托育园“一位难求”,这几乎是所有大中城市年轻父母共同的痛。
在上海,有个社区的普惠托育园,2024年计划招30个两到三岁的娃。
报名那天,场面那叫一个壮观。
黑压压的全是人,队伍从园区门口一直排到马路对面。
有个姓王的女士,为了给孩子报名,提前三个月就开始准备各种材料,户口本、居住证、房产证,复印了好几份,用文件袋装得整整齐齐。
结果呢?
还是没排上。
“没办法,只能让我妈过来帮忙带了。”王女士说这话的时候,眼睛里全是疲惫。
她本来在公司干得挺好,领导都有意提拔她了。
可现在,为了照顾孩子,她只能主动放弃晋升机会,换到一个清闲点但没啥前途的岗位。
用她的话说,“总得有个人为家庭牺牲嘛”。
这种牺牲,往往都是落在女性的头上。
05
这就牵扯出另一个更要命的问题了——职场歧视。
这就像一个幽灵,盘旋在每个育龄女性的头顶。
28岁的刘琳,名校毕业,能力突出,可就因为“未婚未育”这个身份,求职路上处处碰壁。
有一次面试,面试官的问题特别直接。
“结婚了吗?”
“打算什么时候要孩子?”
“如果入职后怀孕,能保证不影响工作吗?”
一连串问题,问得刘琳特别不舒服,感觉自己不是来应聘的,是来做体检的。
有调查报告显示,超过六成的女性在求职过程中都被问过类似的问题。
她只能含糊地回答“暂时没有生育计划”。
最后,offer是拿到了,但进去之后才发现,自己被分到了最边缘的部门,干的都是些打杂的活儿。
工资也比当时说好的,少了15%。
后来她才知道,跟她同岗位的一个男生,比她晚来,能力也不如她,但工资就是比她高。
为啥?
就因为人家是男的,不用休产假。
刘琳有个同事叫李娜,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休了四个月产假回来,公司跟变了天一样。
她原来负责的核心项目,早就交给别人了。
她的办公桌被挪到了角落里,每天的工作就是整理报表、接接电话。
老板见了她,客客气气,但就是不提工作安排。
李娜心里跟明镜似的,自己这是被“架空”了。
想走,可孩子还那么小,房贷还得还,不敢轻易辞职。
不走,就这么耗着,感觉整个人都要废了。
休个产假跟渡个劫似的,回来就成了公司的“边缘人”,谁还敢生?
06
为了遏制这种歪风邪气,有些地方也出台了规定。
比如杭州,2024年就说了,要是企业敢歧视育龄女性,最高可以罚5万块钱。
可这规定在执行的时候,就显得特别“骨感”。
杭州市劳动监察部门的一个工作人员就坦言,取证太难了。
“哪个公司会傻到在明面上说‘我们就是不要生孩子的女员工’?他们有的是办法。”
“调岗降薪”、“延长试用期”、“绩效不合格”,各种隐性的手段,让你自己受不了走人。
你还没地方说理去。
2024年,杭州市接到了127起关于育龄女性职场歧视的投诉。
最后能立案查处的,只有18起。
罚款金额最高的,也才3万块。
3万块钱,对于一个大企业来说,算什么?
九牛一毛都算不上。
这点惩罚力度,根本起不到震慑作用。
企业违法成本太低,女性维权成本太高,这笔账,谁都会算。
07
眼瞅着鼓励生育的政策效果不咋地,一些所谓的“专家”也开始出来支招了。
结果是不鸣则已,一鸣惊人。
有些建议,简直让人怀疑,他们是不是跟咱们活在同一个世界。
有位华裔学者,叫黄有光,提出了一个“一妻多夫制”的建议。
他的逻辑是,这样既能解决性别失衡问题,又能提高生育率。
这观点一出来,网上一片哗然。
“这是把婚姻当成什么了?解决人口问题的工具吗?”
“完全不考虑人的情感和基本的社会伦理,这是学者能说出来的话?”
一位社会学教授在接受采访时,话说得还比较客气,说这种建议“脱离了中国社会的文化传统与家庭观念,毫无可行性”。
搁在网上,网友们的话就直接多了:“这专家脑子让门给挤了吧?”
08
你以为这就完了?
还有更离谱的。
厦门大学有个学者叫丁长发,他提议“引进外国女性以解决性别失衡”。
好家伙,这话说得,好像女性就是一种可以买卖的商品。
有网友直接在他社交账号底下留言:“能不能先把国内女性的权益问题解决了再说?职场歧视、家庭暴力、生育压力,这些事儿都还一地鸡毛呢,就想着引进了?”
这话说得在理。
自己家的问题还没解决明白,就想着去外面“找补”,这思路确实挺清奇的。
可没想到,一山更比一山高。
还是厦门大学,另一位学者赵燕菁的建议,才算是真正的“王炸”。
他建议,把个人养老金的领取额度,还有保障房的申请资格,跟生孩子的数量直接挂钩。
说白了就是,不生孩子的人,老了就少拿点养老金,也别想申请保障房了。
这已经不是“激励”了,这是赤裸裸的“威胁”。
专家的建议不是金点子,倒像是在人伤口上撒盐,嫌不够疼是吧?
09
这些专家的建议,为啥会引起这么大的反感?
说到底,就是四个字——何不食肉糜。
他们高高在上,根本不了解普通老百姓的真实生活。
在北京一个事业单位上班的95后陈宇,看到赵燕菁的建议后,气得直接在网上晒出了自己的工资条。
“月薪5800,扣完五险一金和房租,每个月能攒下2000块都算我能干。”
“我不是不想生,我是真的生不起,养不起!现在倒好,不生孩子,连我以后养老的钱都要被惦记上了?”
这种声音,在网上特别有代表性。
很多年轻人,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三千到六千块钱。
他们没有“闲置的房产”可以出租,也没有“私家车”可以去跑滴滴。
光是应付眼前的生活,就已经拼尽全力了。
生育,对他们来说,是一个太过奢侈的梦想。
而那些专家,恰恰忽略了这一点。
他们把生育率下降,简单地归结为年轻人“自私”、“不愿意负责任”。
却从来没想过,这背后是多大的现实压力。
这种脱离群众的建议,除了能制造点社会矛盾,激化点对立情绪,还能有啥用?
10
除了那些看得见的金钱成本,还有很多“看不见的成本”,像一座座大山,压得年轻人喘不过气来。
首当其冲的,就是结婚的门槛。
在江西的一些农村地区,彩礼的价钱,一度高到让人咋舌。
有调查显示,20万左右的彩礼在当地属于中等水平。
还得配上“五金一房”。
“五金”就是金项链、金戒指、金耳环、金手镯、金吊坠。
“一房”就是在县城里有套房子。
这么一算下来,结个婚,没个一百万下不来。
就算是在经济好一点的东部农村,彩礼也普遍在20万以上。
再加上车子、房子,结婚的总成本,轻轻松松超过50万。
家在江西赣州的90后刘强,就跟记者诉苦。
他2024年结的婚,为了凑够彩礼和婚房首付,他爸妈把养老的钱全拿出来了,还到处找亲戚借了10万。
现在,他每个月不仅要还5000块的房贷,还得省吃俭用还亲戚的钱。
“我现在满脑子都是搞钱,哪儿还敢想生孩子的事儿?那不是给自己找罪受嘛。”
连婚都结不起了,还谈什么生育?
这第一道坎,就把不知道多少年轻人给挡在了门外。
11
就算迈过了结婚这道坎,婚后的生活,也远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。
对于双职工家庭来说,养孩子,就是一场对时间和精力的极限挑战。
在上海工作的周明和吴芳夫妇,就是千千万万个这类家庭的缩影。
俩人都在公司上班,每天下班回到家,都快七点了。
可这并不意味着一天工作的结束,反而像是“第二战场”的开始。
周明负责接孩子放学,回家后还得盯着孩子写作业。
吴芳则要一头扎进厨房,买菜、做饭,然后是洗碗、打扫卫生。
“基本上,晚上八点之前,我俩连坐下来歇口气的时间都没有。”吴芳说。
到了周末,你以为能休息了?
想得美。
各种兴趣班、辅导班排得满满当登。
送完这个,又得赶着去接那个。
比上班还累。
吴芳原本是个挺上进的人,还计划着考个职业资格证书,在事业上再上一个台阶。
可自从孩子出生后,这个计划就被无限期搁置了。
“每天被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儿一折腾,脑子都成一团浆糊了,哪儿还有精力看书学习?”
“我不是不愿意陪孩子,我是真的感觉自己被掏空了,连睡个整觉都成了最奢侈的愿望。”
这种“被掏空”的感觉,很多年轻父母都有。
自己的时间被无限挤压,自己的梦想被束之高阁,生活里只剩下了孩子和一地鸡毛。
这种生活状态,也让很多还没生孩子的年轻人,看了之后心生畏惧。
12
之前,有个社交平台搞过一个调查,问题很简单:“你为什么不想生孩子?”
结果,排在前三位的答案,分别是:
“经济压力大。”
“没时间没精力。”
“担心影响职场发展。”
这三个选项,加起来的占比超过了80%。
你看,这背后哪一个是简单地用“自私”就能概括的?
每一个选择的背后,都是住房、教育、医疗、职场环境这些大问题交织在一起形成的现实困境。
年轻人不是天生就不喜欢孩子。
只是在生孩子这件事上,他们需要付出的代价,实在太大了。
大到让他们觉得,自己可能承受不起。
这是一个系统性的问题,绝不是发点补贴,喊几句口号就能解决的。
需要的是从根子上,去解决年轻人面临的那些最实际的困难。
比如,能不能多建一些普惠的托育机构,让年轻父母能安心去上班?
比如,能不能动真格地去惩治那些搞职场歧视的企业,让女性不再为生育而感到恐惧?
再比如,能不能想办法把虚高的房价和教育成本降下来,让大家能喘口气?
这些问题,才是人口危机背后,最核心的症结所在。
说到底,生育选择的背后,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预期。如果年轻人觉得,自己的生活都举步维艰,未来充满不确定性,他们又怎么敢,把另一个生命带到这个世界,让他来重复自己的辛苦呢?想让马儿跑,总得先让马儿吃饱草,这个道理,其实挺简单的。
创作声明:
本故事来源:【《中华人民共和国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】【《中华人民共和国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》】【育娲人口研究《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》】【人民日报关于普惠托育服务的报道】【财新网等媒体关于女性职场现状的报告】【21财经等媒体关于专家建议的报道】,本文依据公开信息与报道的基础上进行创作,旨在呈现和探讨社会现象。所有事实描述均有据可查。文中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思考,不代表任何立场。如有不同看法,欢迎理性讨论。部分图片来源网络,或与本文并无关联,如有侵权,请告知删除;特此说明!谢谢!
```
#秋季图文激励计划#
东南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官网-加杠杆最安全的证券公司-个人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